搜尋此網誌

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

鄒鴻業 童年記憶 No.8~我們的篤行十村 經典 文章 影音推薦 澎湖文史學者 鄒鴻業 (卧龍)

 

 

 

鄒鴻業 童年記憶 No.8~我們的篤行十村 2025.08.21 《新店札記》


現今馬公旅遊景點~篤行十村,是我三十多年的家,是我們兄弟姐妹認定的「家鄉」…


從小二入住,到近四十歲,政府觀

光局收回,止。


這個地方…. 大清帝國在光緒年間鳩工興建媽宮城,開了六座城門;現在僅剩大西門(就是中興門)和小西門(就是順𠄘門)。這是重點,因為所謂的「篤行十村」,就是指這兩座城門間城牆分隔的兩個聚落。現今很多旅遊的人仕,都忽略了城牆內的「馬廄」「眷村服務中心」等…景點。


日本人來了後在台灣設「重砲兵聯隊」,澎湖分駐了一個大隊或者中隊…. 駐地就在此城內地區(當時城外應沒任何人住)。為了重大炮及輜重的運輸,在仰仗獸力時代就建了一馬廐,有20公尺寬,50公尺長,包括養馬的、工具、置飼料、牧草及相關械器,房舍高五、六公尺,通風良好,牆面下設的石製馬槽,內外相通,今天還在。他們的軍官辦公室,約可以置十二張辦公桌(後來是我家客廳及至臥室)𤔡安頓軍士就又蓋了數十戶木造官舍、軍眷舍及士兵寢室⋯⋯兩個大操場可供跑馬及歇腳!


日本戰敗,國府接收設置「澎湖馬公要塞司令部」;朝政遞迭,此時;規劃末定,入住的有縣府人員、海關、稅務、老師、退休老兵、軍官眷屬…

而此時(或是日本後期)城牆外的聚落也慚成型!日本後期在附近成立「快艇部隊」,就沿著城牆旁蓋官眷舍,隔著馬路設了三、四排的士兵宿舍…日人走後;這裡也遷入縣政府、教師、海軍軍官、醫務、退休軍人…. 城外聚落形成了!


事情的發展總是意外:1949.07.13. 馬公要塞司令部大操場上爆發七. 一三山東流亡學生案…事後要安撫這些十幾到十八歲的青少年,就擇地教育,於是「空的馬廐」就隔成幾間教室、擺上課桌椅、架上黑板,簡陋的教學環境…. 直到隔年,政府將這批孩子送到員林鎮,成立「員林實驗中學」。

但是人去…樓不空。軍方自己辦設「馬公要塞子弟學校」有幼稚園、簡單小學,初衷只是安排要塞軍眷子女,後來各方人多了,不過也全是軍人(海、空軍)子女及公教人員孩子,幼稚園人數最多約20到30人,小一20多,二年級10多人,三、四年級合班,五、六年級更少,合班。全校也許六十多人吧!可是;有了機構,就有經費,南邊的牆壁上漆畫著史可法、戚繼光、鄭成功…小圍牆上畫的台灣地圖,馬廐大門口對面繪的中華民國三十五省大地圖。

又逢政令變化,學校裁撤,拼入馬公小學,於是我在二年級到了新的「大」學校。

軍方廢了「要塞司令部」改名為「澎湖防衛司令部」;並且在這裡只留下一個辦公室;新置單位是「澎湖縣軍眷服務中心」,約有20張辦公桌。另外原來的幼稚園沿用兩教室,一操埸!其他的空間就作為有眷官兵使用。約有十多個單位,我父親就申請到一個…「籤王」!

搬到新家;獨門獨院,房舍是長方型三十多坪,四周庭院二百多坪。一入大門,北庭邊上有棵兩人合抱的大榕樹,枝葉茂密,樹蔭遮了半個庭園。房舍隔成一客廳,一主、一客臥,一廚。客聽面對東方,這個前院,爸爸舖上水泥。夏天,可以打赤腳乘涼、玩耍,正前方;隔出寬4 0公分長四公尺,及60公分長六公尺的大、小兩花圃,蒔花成為「家庭教育」。穿過一道小門,進入南苑,沿牆頭邊,爸爸架了一棚金銀花,初夏;那個香味,會飄進周圍好些人家,薰得發膩。我的初二「水滸傳」就是在棚下讀的;梁山水泊的故事看完,眼鏡就架上了鼻樑…. 花棚下,有大小兩座水池,大池塘裏種的是睡蓮,有些品種(紫、黑色)還是稀有種。小塘𥚃養著好幾種金魚,餵魚、賞搖頭擺尾,愜意時光。小徑另旁有顆野生的番石榴,待三、四年後,竟也結菓壘壘。樹下、近我們的書、臥室,接上水管,夏天就是我的淋浴場。廚房排水引入一池,池子周邊,種上幾株芭蕉,不幾年後,成為「蕉患」只得移種他人家。廚房太小,燉、炒、炸不便,在外緣另建一個灶台,室內空氣好了⋯⋯於是改為餐廳。外緣的灶台架個小棚,種下葡萄,果實成熟時看到都垂涎。又把餐廳後三坪左右的地面,蓋上石棉瓦,圍上空心磗,外邊挖了一個化糞池,我們家也有了抽水馬桶和大浴盆…。其他的空地,種幾行玉黍蜀黍、兩畦小白菜(孰成不佳,改種包心白菜),最靠近城牆邊,依牆釘了兩個雞籠,養過最多八隻雞…

出餐廳就是後院,又是一大榕樹,比屋頂、城牆高些,鳥雀嬉戱處、築巢。爸爸和我在樹幹適當處釘掛了一個籃框,腳下是日人留下的水泥地,可以練習運球、跑、跳、投射…我和弟弟在這「鬥牛」。

旁邊靠城牆約二公尺的空間,曾經種過,收成不理想。

接近北邊大院有日人留下的廁所及盥洗室,我們留下廁所,旁邊改為儲藏空間,放些漁具、木材、書籍…. 我這裡找到了「蘇俄在中國」、「少年維特的煩惱」…再北約三、四步的空間,日人建了個鋼筋混凝土約三坪大、高只有150公分的建築物;聽他人說,這是置供應馬匹的營養品、藥物、珍貴飼料…地方。建物屋頂平坦,可以坐、睡,再長大些,墊個椅子就上城牆了⋯⋯,那麼四通八達,從小西門到大西門再爬城垜(經過整個澎防部西側:衞生連、宿舍區、機用厰…)可以到觀音亭、西灜勝境牌樓!這個秘密倉儲,父親在小門上端架上鳥踏,裡面置放二十多個肥皂木箱,放進乾草,飬了50多隻鴿子,天曉放風,壯觀。鴿子一夫一妻制,鴿蛋每月生二顆,繁殖快,於是餐桌上水煮、燉湯、紅燒…. 我家的「紅燒乳鴿」,很多餐廳都比不上,一直到現在齒頰留香,還是媽媽的好。

北院是我家的門面!入大門,右側就是。中間偏北就是前文提到的大榕樹,白天鴿子、麻雀、還有鸚鵡…啼叫不休,夜晚,就棲在樹上。沿著北隔鄰牆,種過玉米、扶桑、慕景、雜菜…. 都長不好,想是土質和日照関係。倒是榕樹南邊不遠處,種下兩棵黃金葛;三、四年間爬上牆頭,後面跟著「龍吐珠」也上牆上樹,黃金葛開花殷紅帶紫、龍吐珠開的白花中紅、配上綠榕嫩葉,遠遠看著…上天的畫布。再二、三年,有個颱風,殘枝敗葉滿地,並且把隔鄰牆壁都拉倒了⋯⋯。修牆後,父親決定先「養地」,運來兩車紅土,混上化學肥,加上雞糞,每季翻土曬日…兩年後,種下三株台中買的葡萄苗。剩下約十坪的土地,成為珍寶花園;先後有牡丹、大理花、珍品玫瑰(我就常到士林玫瑰花中心代買花苖)、曇花、扶桑、孤挺、炮仗、百合、菊、山茶、繡球⋯⋯有的種不好,有成果的不僅鄰居觀賞;甚至馬公、湖西鄉都有花商取經分株。葡萄棚上夏天結著綠皮帶粉發亮的菓子,愈來愈多,拿來釀酒,好喝!大榕樹下;搬張桌子,午時,煮一大鍋麵,摻軍糧牛(豬)肉缶頭,加些蔥、蒜、菜葉、辣椒;特煮的牛肉麵。有時;晚餐上桌,四菜一湯,自然風味、田園風光,愜意!中午天熱,臉盆裏放碎冰、香蕉、木瓜、西瓜加上涼水、納豆…我家也有「蜜豆冰」!這個庭院,曾經掛上鞦韆。也是我繞圈圈騎腳踏車的地方…


(後續)


接前,續集!


文字介紹我的「家園」冗長了…. 實因「家」的紀憶太多,也想要給弟妹親人一個引述。並且讓世人知道:一個「外省第二代」怎麼把「家園變成為家鄉,而後他鄉成為故鄉」。心路歷程,文化脈絡,參考!


我家北牆隔著二戶人家。大部分相鄰的是李家,這是書香門第;讀書種子,我與他們的老三(文台)同年,所以他的哥哥們也是我仿效的對象,潛移默化,受益良多⋯⋯他家往南,姓蕭(後搬走,郭家入住),有年過年🧨,蕭伯穿著軍人大禮服,挨家挨戶拜年(眷村慣例),卻在肩膀到腰斜掛著一「綬勳帶」;中央有顆寶石勳章,稍微下面是顆閃亮星星…大人說:他要升少將了,待正式任命,才可以把胸前的星星移到肩上,現在只是「准將」….我才知道,在校官到將軍間,有個觀察期,叫做准將。北鄰是楊家,楊爸爸好像在縣府的機電單位工作,家中有些還有殘電的各種電池….,李家哥哥指導下,東拚西湊,完成了礦石收音機、簡易手電筒、電燈泡的燈籠…。

對面二十公尺寬的「巷道」是正門開在中興路(此路南通司令官的官邸及美軍顧問團)高附大屋的蔡家,中興門(大西門)內第一戶,蔡是縣府掌財政的高官,黑頭車上、下班。他的孩子,男俊女俏,遠近馳名,軼事傳遞,最近還有聽些…. 北邊對街,是司令部軍事基地。蔡家南二、三戶,是趙舜家,就是電視(及電影)諧星的那個人…,我比他大了五、六歲,沒有交集。十多年前,曾在台北東門臨沂街巿場買了他的涼麵。開朗、歡笑的人,卻走了近十年,可惜!再南,是胡伯伯家,院裡養著幾百隻雞,可惜;碰上雞瘟…,他有個大我二歲的兒子,入了陸官校,表現出衆,後來成為某區防衞司令官。到這;是村子城裏面的最「南極」了。


我家大門右側五步路,就是「大馬廄」,分割為若干戶:首是當選六、七任的張議員家,他笑口常開,聲音哄亮,樂於助人不留痕跡,我就常常受惠,恩人!他家南鄰就是「聯勤澎湖軍眷服務中心」。不久,木匾旁又掛了「馬公篤行十村辦公室」。

原來我們這個聚落是跟城牆外聚落合併的聯勤「篤行十村」。城內約二十五家,以陸軍及縣府眷戶為主。隔著城牆有25~30家,以海、陸軍及教育、縣府家眷為多…。辦公室南方;有三個單身軍人,馬中的向教官也曾住過。再南;是幼稚園的雜物室,掃巴、破桌椅、木馬…. 還有兩個「大汽油桶」,外面都是美國字,理面卻是結成塊狀的脫脂奶粉。幼兒園時,我最喜歡的「公差」;就是拿了小鎯頭,墊個椅子,俯身敲個幾塊,拿出、擊碎、盛壺、加水、煮滾沸…. 我們的點心時間,人手一杯。在那個時代,羙援物資,也許只有這種軍方學校才分得到…再南,大馬廐的盡頭是間小朋友教室。

隔著操場,又有一大教唱遊戲室…. 這所公辦「篤行幼稚園」,在小學裁撤後,單獨隸屬聯勤總部,招牌響亮,學生倍數成長,改建大教室後,通風、高大、光線充足,操場上滑梯、鞦韆、翹翹板,俱全。設備優良,馳名馬公…。我的高中同學呂x明,婚後在馬中任教,也把女兒送這就學。從1950年代~2007年的幼兒教育,英才無數,這麼長久的幼稚園,可能也是幼兒教育史上的前矛⋯⋯。

城內;還出了一位女畫家,一個財政部的女高官,一個消防局的重要人物,一個黑道大哥(聽說:25歲就在鳳山被打死了,歹路不可行呀!)加上一個司令、兩個將軍、一個諧星、四位博士(其中一位還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永久院士)三個台大教授⋯⋯還有李家女婿(半子)曾任美國波音公司亞洲分公司負責人,在台期間,也是某國防武器重要製造者!

人材濟濟,崢嶸頭角⋯⋯


自馬公城出順𠄘門(即小西門),路分三條:最左的一條,其實衞兵禁入,是海軍碼頭,停些登陸艇、小型艦….。

中間就是金龍路(情人道);路左邊一排小型護欄,每隔七公尺置上50公分矮石礅。欄杆外一片海域,就是馬公港主要航道,商船、貨輪、漁船、舢舨、交通船⋯⋯絡繹不絕。路右邊是個大斜坡,上有野生的植披。近路則是一排整齊的榕樹,樹䕃下面向大海,置了五到七個磨石斜背椅。白天,這裡遠離市區喧囂吵雜。夜晚,近處星月映著波光,遠處漁火點點明滅,浪漫漣漪散播…. 坡道下,日人挖的防空洞仍然閒置,隱密幽靜⋯⋯

這條路其實只有百多公尺,路面平整光滑,只因盡頭唯一建物~金龍頭(舊名金龜頭)第一賓館⋯⋯這是老蔣總統駐蹕之所在!賓館內花木扶疏,整齊簡潔。地堡內有一大會議室(兼餐廳),地堡上(外觀)遍植銀合歡,隱避。地堡南方近海的高地(金龜的頭)建了一個六角玻璃亭,西望是漁翁島,西南是桶盤嶼,南方是測天島、山水、風櫃尾…視野遼闊!賓館空地有個籃球場,夏夜;是露天電影院,晚飯後,友朋同好席地而坐,演的什麼不重要,相聚一堂歡欣最重要!

賓館大門右邊是個呈75度的扇形黃金沙灘,天然海水浴場,我自十歲到十七歲,暑假3.30~7.10徜徉流連的地方,路墩下一排陰涼,同齡相聚,朋友愈多,還有幾個艦艇兵、陸戰隊員、紅短褲突擊隊…傳奇軼事真的豐富、嚮往。從賓館引出一小橋,搭上沙灘上的涼亭;常見貴夫人、小姐…斜躺椅上,覽浴場風光…. 我們則一排齊跑,衝進浪頭,飛濺浪花,引人側目!再南,水深之處,從賓館接一浮動碼頭,我們可以爬上去,練習各式跳水…這裡及賓館下的水道,也是爸爸和我「夜釣」的地方,很有斬獲!


每年陰曆七月十五大退潮,沙灘的東北地區會有片水深只到腳踝、膝蓋的海藻水域。我們帶著漁簍、盆子,手抓魚、蝦、腳踩淺沙,探捉海螺、螃蟹、大蛤蜊、扇貝,附近有些人跡罕至的礁岩,可以在石縫中掏出姆指大的螺絲,⋯⋯回家;清水沖洗兩回,整盆加水煮熟,分盛三、四盤,大家動手…生~猛~鮮~美…難忘!大海的味道⋯⋯


從小西門(順𠄘門)出;最右邊的路,直接貫穿篤行十村和城牆平行。三十步左右有一羊腸小徑,西向;隔著偏南的土坡,上面植有銀合歡、瓊麻、美人蕉、夾竹桃、雜草野樹…形成村內外的自然圍牆。

自小西門入村,第一戶是我的恩師謝榕菁老師和他哥哥、媽媽一大家子,自成一院落。對門城牆邊上,有對老夫婦開的小吃店。北邊是我高中二、三年的同班吳凱旋的家,他父親是海軍,聽說後來舉家移民美國了。再北也是個海軍軍官,夫人李醫師活潑美麗開朗,一雙金童玉女。有一年,我家的曇花開了,黃昏時分,她穿著淺色的洋裝,帶著乾淨的孩子,笑聲連連走進花園…. 那個聲音,我真怕曇花嚇到不敢開了!再北邊就是唱紅了《外婆的澎湖灣》的潘安邦家,其實他家距我家,只有一個六公尺的城牆相隔,可是我大他約六歲,沒有交集,他家有顆南洋引進的大香𣗳,每年春、夏之交,白花香味飄逸,引來蝴蝶、天牛、大金龜、象鼻蟲⋯⋯。隔壁是同齡的陳時湖家,他爸爸是退休的醫官,他弟弟是個「學霸」考上台大機械系⋯⋯再北方二、三戶也是姓陳,他們父母忙於生計,常常不在家,於是;這裡成為小朋友們的第二個家園!


北邊就是中興門(大西門,村子的最北)中興門、中正堂、毋忘在莒碑、紅磚壁爐煙囪,圈圈成一個三到四個籃球場大的柏油路面廣場。沿著中興門的城外牆種了三到八排的木麻黃,中央畢直的40公尺大道(據說:戰時,備用飛機跑道)。每年新春團拜,司令官坐在中正堂台階上,軍民同歡,鑼鼓喧天、鞭炮、礮竹此起彼落,野戰部隊競技⋯⋯舞龍舞獅、跑旱船、踩高蹻、老背少、蚌殼精、八仙過海…. 大人圍著看門道,小孩牆頭湊熱鬧,賀新年!

中正紀念堂是在我中學時落成的,磚造石棉瓦,約有300席位,台灣常有一線影、歌星勞軍團演出,我就乘機一睹風采!假日;有二、三輪中外(就是沒有日本)電影播映,對我來說,都是首輪;充實我的知識成長…..

隔著一條馬路,就是「毋忘在莒」大石碑,遠望紅字白底,發亮,較之金門太武山的原碑,毫不遜色。右邊則有兩隻醒目的紅磗壁爐烟囪(從不冒煙),這是胡x齡老師家,他們兄妹四人都是省運游泳代表,迭有佳績⋯⋯石碑的南方坡下,就是「湘東商號」,當時的小超市,附近五百公尺唯一的「菸酒」牌店。媽媽叫我去買白糖、醬油、太白粉⋯⋯有時候還會看到內室有桌麻將。出來商號,南邊一點,四間一排,是龍x雲及武澎生老師家。再南,還有兩、三排木造平房,張雨生就住在這裡;他比潘安邦小了十歲,雖然兩家相距不到50公尺,該不會玩在一起。當年;他以《我的未來不是夢》走入歌壇,以《大海》拿下年總冠軍,如日中天,車禍,天妒英才。他爸爸浙江人,媽媽泰雅族人,恩師張小燕上海人,提㩗張惠妹是卑南族人…. 這一代的族群融合,多自然美好。這附近還有些校花名姝,張x生、蔡x枝、張x蓉…等,前幾年還有人講些浪漫情節….再南方就是土坡,村子的「南極」。


「篤行十村」(沒有1~9)是我的童年,我的家鄉,現在在夢中…. 政府在2007年劃定為文化保留園區,原住戶遷往龍行新村,我家卻遷到台北了。

它,1950年代誕生,2007年撤廢,近一甲子。我的紀錄是1950~1990的實景。約在2000年後,我與母親;回去看看,景物依稀,人事全非…. 不甚唏噓。後來,曾經帶過兩個團體,只是觀光介紹了吧!

這是族群融合史裡的一頁,台灣古來就是移民世界,篤行十村只是近代的一小部分,但是;它可是第一所有名姓的眷村,比王偉忠的「寶島一村」還早,應該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吧!

寫了這麼多贅字,在這個短影音時代裡,謝謝你的耐心,能讀到這裡,不是同好就是知音,多謝多謝!



我的童年,我的夢!寫著寫著,已經初秋,在大病中,蒙老天不棄,仍有一手可以運用,一腦可思,較諸其他病友,可謂幸運。此文可成;好多朋友的敦促與鼓勵,記得的有:

郭教授、伍老師、李老師、錦琪、光宏、可芳、國慶、維如、秀鳳、淑瑜、施博士、及我妹平儀、我女安安….鞠躬!


年代久遠,又在囈夢中,郭公夏五,資料不足,疏漏難免;希望您們可以指正補充。感激不盡…


         鄒鴻業(卧龍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14.09.01


又及:歡迎轉載/分享。如果能夠交澎湖縣政府作為鄉土教材、文化資產、觀光旅遊參考,更功德圓滿!


澎湖文史學者 


 鄒鴻業

(卧龍)


  





  


沒有留言:

全球訪客

 












追蹤者

一切都是夢幻泡影




facebook

標籤

網誌存檔